
一般來說,小說和電視劇也可以簡約地分類如下:第一類是主角透過面對不同的經歷而逐漸變得成熟或強大起來,或最少在關鍵時刻徹底地覺悟起來。第二類是主角在整個故事中也沒有大幅度的改變,甚或想改變也有心無力,但他/她正正是基於自身的性格和特點,加上少許的運氣幫忙而每每逢凶化吉。《鹿鼎記》中的韋小寶便是顯例(註)。第三類是主角下意識地拒絕長大。然而,嚴格來說,部分這類的主角可能是屬於第一類,尤若他們拒絕長大是基於不屑成人世界的虛偽詭詐而反璞歸真的緣故。 不過,雖然所有的小說和電視劇也離不開主角是否會長大的情節鋪排,但若然一套作品僅僅命名為「長大」、「成熟」、「Grow Up」等,則在標題上略顯單調失色,甚至不如「拒絕長大」那些政治不正確的標題具吸引力。改編自同名的網絡小說的大陸青春劇《長大》便是如此。以這樣單調的動詞作為標題,便意味着作品需要以更吸引的內容和演員陣容(僅限於螢幕作品)來引起讀者或觀眾的注意。 《長大》一劇有何吸引之處? 《長大》由大陸當紅的白百何和陸毅領銜主演,加上有部分要角也由賣座的大陸電影《失戀33天》的演員飾演,故在大陸的收視有一定的保證。不過,更值得肯定的是,縱然該劇也離不開一般勵志青春劇的大框架,但整套劇的劇情並非不問情由地鼓吹「正能量勵志益智」。 出生於窮鄉僻壤的資優醫學實習生葉春萌在一定程度上為了男友而選擇來到江城的仁華醫院實習,但到步不久後,便發現自己的男友已搭上別的女孩,被迫分手。與此同時,雖然葉春萌聰慧過人,但畢竟出生於貧窮家庭,與富二代的同學相處難免感到自卑,處事亦有欠圓滑,但這正正讓其導師周明(後為其男友)看見昔日的自己而暗地裏處處維護她,讓她有成長的機會和空間。 魔鬼導師周明因女兒過身後進一步變成工作狂,忽略了妻子的情感需要,因而離婚收場,後來在指導葉春萌的時候,卻又反過來受到她的影響而「變得內心柔軟」過來。可是,周明後來需接受重大的神經手術,是否康復過來則留白沒有明確交代。 學神白曉菁出生於富裕的離異家庭,因此釀成了冷漠和不信任別人的性格,後來卻被天資差她一大截的劉志光逐漸溶化了,可惜這對現代版的黃蓉和郭靖並沒有笑到最後。劉志光的一次車禍未能透過手術搶救,二人自始陰陽永隔。但劉志光的離去,正正讓他幾位親密的同學徹底體會到生命的無常和學醫的人到底是如何的渺小。 陳曦的成熟,在於由當初苦戀纏着謝南翔來到仁華實習,但在最後終於明白到做事不應只有討好別人的目的,而忽略自己真正的喜好。謝南翔在家庭出問題後逐漸擺脫富二代靠父幹的普遍陋習,但他對林念初老師的追求是否修正成果則不得而知。 事實上,表現出成長的不僅是幾位醫科實習生,而且包括為人師表周明與林念初。的確,沒有人可以說自己已足夠成熟了,無論身處於人生任何階段,學習如何變得更加成熟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更難得的是,劇中並沒有迴避大陸現今醫患矛盾、醫護人員收紅包等敏感話題,而透過不同的情景,讓觀眾更深入地反思耳熟能詳的大陸醫療倫理問題。 《長大》一劇折射出中國特有國情 在青春勵志劇的包袱下,《長大》並沒有如一般的TVB劇集般追求不合情理的大團圓結局,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可是,這套劇集仍然顯示出一些為求順利通過大陸電視審查而留下的釜鑿痕跡。當中最明顯的主線,是劇集中有不少試圖矮化美國或試圖淡化中美差距的劇情,例如學神白曉菁放棄去美國名校就讀的機會而加盟仁華實習;葉春萌嘗試說服周明為小孩妙妙做手術的其中一項理據,是術後病人不用完全倚賴進口藥物,國內生產的幾種新藥的臨床效果也不錯,價錢也較大眾化(第5集);美國回流的名醫韋天舒的私德不及其主要競爭對手周明,前者瞞婚追求實習生陳曦,不如後者與葉春萌走在一起般順理成章;實習生中表現最好的葉春萌和白曉菁在畢業後均留在國內發展,出國發展的倒是表現較遜的謝南翔和陳曦;周明的大手術美其名由其最信任的女友葉春萌和一眾熟悉的仁華醫院手足負責,但實際上這也變相婉拒由美國麻省總醫主刀。這些均是民族主義的寫照。 此外,《長大》整套劇情均沒有就醫療制度的問題提供任何解決方案,靠的僅是葉春萌和周明在僵化的制度中靈活變通、甚至不惜違反既有的程序而達至更理想的結果而已。再激烈的爭辯,也只局限於閉門或只有小眾參與的會議中。還有,葉春萌和周明這段師生戀關係在鏡頭前顯得份外不涉及任何利益瓜葛,這無疑是賢人政治的寫照,與中國的實際情相比卻顯得份外的理想主義。無可否認,類似的青春劇也是靠恰如其分的理想色彩配搭一定的寫實程度作為招徠。然而,在台灣的青春劇《我的自由年代》中,便有林嘉恩和劉杉峰就小葳被中文科教授不公地評核試卷一事發動體制外的抗爭的劇情,這正是《長大》一劇完全缺乏的橋段。那些微妙的不同,隱含地折射出兩岸國情和文化的差異。 註:劉紹銘(2016):〈平心靜氣讀金庸〉,載鄭政恒編:《金庸:從香港到世界》,香港 :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頁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