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叫人小看你年輕 深入訪問「競馬知舍」90後評馬人
「而家年輕一代愈來愈唔似樣!」不少人對這句說話已是耳熟能詳,但到底它有多大的真確性呢?以香港馬圈為例,過往固然曾孕育出數名深入民心的評馬人,但這不表示「一蟹」必定不如「一蟹」。尤其現今資訊發達,新一代有多個學習有關賽馬知識的渠道,只要他們略有閱讀,難保不會比資深評馬人在同期懂得更多。當然,接下來訪問的數位嘉賓,其實都是很敬重前輩的幾位「競馬知舍」90後評馬人。但他們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是在尊重前輩的同...
View Article香港紙媒馬經也有自我審查之嫌
坦白講,香港傳媒愈來愈擴大自我審查範圍,已經係人所共知嘅事實。但或者你估唔到,香港各大紙媒嘅馬經版都有自我審查嘅嫌疑。 大約兩個星期前嘅法國二千堅尼賽日,好多騎師因為唔滿意賽道狀況太惡劣,所以決定聯手威脅當地馬會,如果唔轉換跑道作賽就立即罷工,蘇銘倫同莫雅仲要係其中兩個主要嘅發起人。最後當地馬會被迫就範。...
View Article巴基之星尚不值當選香港馬王
過往曾多番就「巴基之星」的成長進度與部分KOL和網民駁火辯論,至於誰的預測比較準確,讀者大可翻查以往的紀錄。只想補充兩點:(1) 近兩仗不是「巴基之星」的前段速度特別快,而是牠的對手在前段跑得特別慢而已; (2) 踏入五歲的「巴基之星」正處於全盛期,但究竟全盛期的「巴基之星」抑或全盛期的「佳龍駒」較厲害,相信「有排拗」。...
View Article問貼士以外 了解楊駿如何逐步成為職業評馬人
曾有人說,從前香港賽馬的資訊較為貧乏,不少投注者較須倚賴馬報和評馬人的分析去作投注決定,但如今馬會網頁已提供十分充足的賽馬資訊,投注者愈來愈不再需要購買馬報和耐心聆聽評馬人的意見。而另一方面,如評馬人的賣點單純是貼士命中率高,那麼一旦他們遇上「手風不順」的時期,他們的支持者便會紛紛離他們而去。...
View Article中四經濟學如何解釋莫雷拉與潘頓之爭
經濟學家與社會學家,以至經濟學家之間也不時就有沒有完全壟斷作出辯論。 在香港馬圈中,騎師的競爭市場並不易出現完全壟斷的情況。有史以來在港贏得最多頭馬的韋達迄今在港效力廿載,但他所贏的國際一級賽和香港打吡合共仍只是單位數字,大賽頭馬分散至多個騎師身上。那明顯不是完全壟斷的現象。 莫雷拉是筆者看過在港長期服役以來最優秀的騎師,但完全壟斷的情況並沒有因此出現。...
View Article鄙視歷史 根本不用由遺忘六四開始
坦白說,從沒主張過要遺忘六四,正如沒有主張過要遺忘其他歷史事件一樣。當然,筆者不可能清楚記得每件歷史事件,但這極其量是筆者的能力有限,而不應延伸至貶低研究歷史的重要性。...
View Article莫振華離世與私下操馬有關?請別胡扯!
近日發生了香港職業賽馬史上第一宗晨操人命傷亡事故,事情來龍去脈如何,相信不少讀者也略有所聞。但對於《香港 01》有記者借訪問某策騎員的名義表示事件可能與私下操馬有關,始終大惑不解,願與各位一探究竟。(編按:《香港 01》相關報道的最新版本已刪去上述內容,報道原有版本見下圖。)...
View Article認知不足的動保 反可帶來更大的惡
原本希望盡快寫好有關「運動」普及化的政治性的文章,但看見有些人片面地解讀退休練馬師吳定強的訪問稿,又忍不住要說幾句。首先,我確是頗能理解為何強哥會說出這樣的一番話來。在他伯父當紅的年代,情況大約就是這樣。對於有些馬圈人士以強哥練馬成績欠佳而廢言,始終未能認同。畢竟,一個考試成績不達標的學生,說起學校的黑暗面時也可以是頭頭是道的。而我亦頗確信,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裏,單純醫學認知的進步,並不一定會帶來更美...
View Article動保的盡頭 「恐襲」的抬頭
在學術上,恐襲的定義有二百多個,但在應用倫理學的討論中,一般也是界定恐襲為主事者透過襲擊無辜的平民去恐嚇當權者作出妥協,藉此達到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政經目標,然後再探討箇中的道德爭議。驟眼來看,已可得知有人認為,道德上,任何情況下也不應該傷害無辜者。可是,單是界定何謂無辜者,已是一件非常傷腦筋的事。在法國《查理周刊》總部槍擊案中,西方文明當然傾向認為那是一件襲擊無辜新聞工作者的恐襲事件,但在伊斯蘭文明的...
View ArticleCriticisms Misguided, But The HKJC Should Make Improvements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often promotes Hong Kong horse racing as the pride of Hong Kong society. This marketing strategy is supported by some undeniable facts. The G1 races organising by it are...
View Article全民「運動」的政治性
8月2日在此欄剖析了運動精英化的政治性,以及稍為預告會談及全民「運動」(或「運動」普及化,下同)的政治因素。相對而言,有些讀者可能不太明白為何全民「運動」涉及政治。畢竟,如你身處在沒有戰亂的城市中,做不做「運動」更像你的個人選擇。即使身在設施欠佳的地區,若你有心做「運動」,仍可想出有創意的辦法來克服困難。此外,可能亦有些人不明白為何全民「運動」的運動一詞須用引號標示着。其實,在學術上,運動的狹義只局...
View Article從非重點支援運動項目中發掘出寶藏
一個月前,香港跳繩代表隊再一次在世界大賽中奪取佳績。遺憾的是,這個近年頗常為港爭光的隊伍在出發前需自籌經費作賽,獲取佳績後仍未得到一些事後的官方補貼,反映了一個極為荒謬的狀況:在「先獎牌後資助」的論功行賞制度下,竟有運動員在大賽獲取佳績而得不到制度的認可。「先獎牌後資助」制度所衍生的問題,相信已不用多說。不過,以目前的資助制度和整體實力而言,批評教練團隊和運動員重亞運、輕奧運的部署是有欠公允的。我們...
View Article淺談1750年代至1920年的法國賽馬史
香港賽馬制度多年來一直仿傚英國,有部分本地馬圈人士甚至對香港賽馬的悠久歷史引以為傲。但相對於法國,香港的賽馬歷史只是小巫見大巫。法國賽馬歷史:舊政權年代至拿破崙年代有關法國貴族之間的現代賽馬活動記錄,最早可追溯至18世紀中葉。此外,根據目前的歷史文獻記載,賽馬彩票最早曝光的地方,不是在現代賽馬發源地英國,而是在路易十四的婚禮中(趙春江,2011,頁107)。儘管路易十四在位期間,英法關係只屬一般,但...
View Article巴基之星角逐香港盃抑或香港瓶的取捨考慮
轉眼又一年,香港沙田馬場將於下個月再一次上演四項國際一級賽,屆時其中一項焦點必定放在「巴基之星」身上。作為去季女皇盃盟主和前季香港打吡亞軍,「巴基之星」角逐 2,000 米途程的實力已不容置疑,但早前有報道指,告東尼有意安排牠角逐 2,400...
View Article「尊王攘夷」運動充斥着恐怖活動
適逢明治維新一百五十年,《明報月刊》在今年五月號和八月號分兩期專題探討這件被喻為「亞洲版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大事對日本以至世界往後發展的重大影響。這兩個專題的涵蓋面甚廣,對一般對日本史有興趣的讀者來說可起溫故知新的效果。無獨有偶的是,明治維新和法國大革命均與恐怖活動脫不了關係。不過,法國大革命的白色恐怖活動主要是由當時的法國執政黨雅各賓俱樂部發動,它可謂是國家主導的恐怖襲擊(state-sponsor...
View Article以色列建國七十周年 紀念受壓迫的巴勒斯坦平民
2018 年除了是一戰結束一百周年外,亦是以色列建(復?)國七十周年、以色列、美國和埃及簽訂《大衛營協議》四十周年以及加沙戰爭爆發十周年,這三件大事對當代基督教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然而,不難想像的是,不少香港基督徒連簡單探討它們的興趣和動機也沒有,遑論要求他們具備深究事件箇中來龍去脈的意識和自覺性。[1]...
View Article相信韋達 包冇發達
正所謂「相信韋達,包冇發達」,筆者過往不下十次撰文剖析十三屆香港冠軍騎師韋達過往多年角逐級際賽事的各種荒誕表現。果不其然,「太陽底下無新鮮事」,踏入 2019 年,韋達仍然是那個為人熟悉的派膠俠。事緣剛在沙田馬場上演的洋紫荊短途錦標賽事(國際三級賽,1,000 米草地),韋達以大讓賽的方式策騎熱門爭標分子「薈力之城」(獨贏 3.1...
View Article官僚絕滅人性,淳樸手足情誼卻一息尚存 — 評《潛行浩劫96小時》
日前獲邀出席觀賞電影《潛行浩劫96小時》的傳媒優先場,該電影改編自「著名獨立新聞記者羅拔摩亞(Robert Morre)的紀實小說《A Time to Die: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Kursk Tragedy》」(註一),把約20年前震撼全球的「庫爾斯克號災難」(The Kursk...
View Article